CN | EN |
    1. 学院简介
    2. 院长寄语
    3. 在线院史
    4. 组织架构
    5. 历任院长
    1. 新闻资讯
    2. 学术声音
    3. 园林风采
    4. 通知公告
    1. 教学名师
    2. 师资队伍
    3. 兼职教师
    1. 本科生项目
    2. 研究生项目
    3. 留学生项目
    4. 教学资源
    1. 学科架构
    2. 学术平台
    3. 研究实践
    1. 国际交流
    2. 社会服务
    1. 校友动态
    2. 校友联络

师资

  • 教学名师
  • 师资队伍
  • 兼职教师
  •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刘燕

    (2018年)

    刘燕

    职称

    教授

    邮箱

    chblyan@163.com

    教育经历:

    198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84-至今年  北京林业大学,教师 1997--199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花卉种植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我国传统花卉芍药的产业化生产研发: 选育出产业化生产适用品种37个;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 项;制定行业标准3 项,企业标准3 项。集成创新芍药盆花、切花、容器苗不同产品产业标准化化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应用。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 建立了我国70多种栽培和野生园林花卉超低温保存技术程序;建立了中国传统名花及一些重要园林植物超低温花粉库,在国际园艺作物超低温保存领域有一定影响。填补了我国园林植物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 北京市教学名师

    张启翔

    张启翔

    职称

    教授

    邮箱

    13901153775@163.com

    教育经历:

    风景园林学(农)学术型硕士

     

    研究方向:

    花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论文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flor altraits in the woody plant Prunus mume”; 

    “Flavonolsand Carotenoidsin Yellow Petals of Rose Cultivar(Rosa Sun City)  A Possible Rich Source of Bioactive Compounds”;

    “SEP-class genesin Prunusmume and their likely rolein floral organ development”等;  

    成果

    作为主创人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云南紫薇的组培快繁方法;

    作为主创人员发明新品种“菊属伏看薄雾”,“菊属卧听漱玉”等。

     

    李雄

    李雄

    职称

    教授

    邮箱

    bearlixiong@sina.com

    职业经历:

    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校副校长、兼任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住建部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曾指导学生获得国际和国家级设计竞赛奖项27项,包括国际风景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一等奖四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奖一项、IFLA亚太区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奖、日本造园学会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曾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金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规划设计奖二等奖、北京市园林绿化优秀设计一等奖;制定行业标准3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参与项目包括,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获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园林专业建设,“十二五”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二五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作为北京通州新区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主持首都副中心绿地建设课题,作为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持课题一项,主持中南海、国务院环境绿化国家重点工程、中华世纪坛环境设计、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规划申报方案(石家庄、郑州、长沙)、河北省第三届园林博览会设计方案等160余项园林项目。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ResearchPatternsoftheUseofUrbanGreenSpacesandExternalFactorsContributingtotheirUseinCentralBeijing”;《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市栖息生境型城市森林硬件策略研究》;《多尺度绿道网络布局特征及选线量化体系构建》;《基于PLSR模型的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演变驱动机制研究》等

    刘燕

    刘燕

    职称

    教授

    邮箱

    chblyan@163.com

    教育经历:

    198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84-至今年  北京林业大学,教师 1997--199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花卉种植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我国传统花卉芍药的产业化生产研发: 选育出产业化生产适用品种37个;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 项;制定行业标准3 项,企业标准3 项。集成创新芍药盆花、切花、容器苗不同产品产业标准化化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应用。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 建立了我国70多种栽培和野生园林花卉超低温保存技术程序;建立了中国传统名花及一些重要园林植物超低温花粉库,在国际园艺作物超低温保存领域有一定影响。填补了我国园林植物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王向荣

    王向荣

    职称

    教授

    邮箱

    wxr@dyla.cn

    教育经历:

    1983年7月同济大学建筑本科毕业,教授;

     

    职业经历:

    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指导委员会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风景园林》主编、《中国园林》副主编;曾获大奖18次,其中包括,2次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次获得二等奖,2次获得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规划类荣誉奖,5次获得英国国家景观奖(BALI),6次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IFLAAPR)规划设计优秀奖。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2018英国景观行业协会国家景观奖,重庆市云阳沙滩及水上公园;北京三山五园地区绿道规划与设计研究;2019英国景观行业协会国家景观奖,郑州园博会珠海园等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建筑与山水之间—2018南宁园博会采石场花园中的景观建筑》;《从断崖残石到山水画卷—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城水互动: 唐宋成都城市水系与自然系统嬗变》;《区域水系影响下的宁波州城空间特征研究》;《风景园林视野下的城市中的荒野》;《都江堰城市景观体系的历史演变及成因研究》;《西方传统军事防御环境的转型与启示》等。

     

    刘志成

    刘志成

    职称

    教授

    邮箱

    780256337@qq.com

    教育经历:

    1987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本科毕业。

     

    职业经历:

    1987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本科毕业,同月开始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任教至今,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承担课程包括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园林设计STUDIO;现任园林学院园林设计教研室主任、园林学院工会主席、园林学院科研副院长;曾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访问学者;曾参与组织与策划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外设计师展园设计师遴选、邀请与设计方案征集;出版教材《风景园林快速设计与表现》。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北京市海淀区绿地结构功能性连接分析与建构策略研究》;《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城市雨水公园自然蓄集系统及其科普功能规划设计——以北京小月河雨水公园规划设计为例》;《雨洪管理视角下的浅山区冲沟公共绿地设计策略研究》;《基于植草沟设施构建的水陆两栖型花境的研究》等。

  •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郑曦

    (2021年)

    郑曦

    职称

    教授

    邮箱

    flyingsquash@sina.com

    个人简介:

    2006年7月博士毕业并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任教至今,现任风景园林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景观绩效、山水城市等;承担课程包括风景园林设计(本科),风景园林设计studio(研究生)、风景园林的社会学原理(研究生);兼任《风景园林》期刊副主编;出版著作《山水都市化:区域景观系统上的城市》;出版教材《风景园林国际竞赛教程》,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规划设计项目30余项,获得IFLA亚太非洲区奖,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奖,CHSLA优秀规划设计奖等多个奖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景观绩效评价关键因子计算平台(生态评价科研版)1.0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基于宁静评级预测模型的北京城区公园绿地边界区域植物组成对城市宁静感影响探讨》;《六朝于明代秦淮河水系的沿岸景观比较探究》;《基于:源汇“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构建与优化研究》;《植物园科普教育系统规划设计探析》等

     

  • 国家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

    戴思兰

    (2017年)

    戴思兰

    职称

    教授

    邮箱

    silandai@sina.com

    教育经历:

    1984年6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本科毕业

     

    职业经历:

    1984年7月开始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任教至今,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花卉分子生物学研究;承担课程包括园林植物遗传学、园林植物育种学、观赏植物遗传学、观赏植物育种学等;现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菊花分会副理事长,植物学报责任编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植物科学学报、生命世界编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0年8月赴葡萄牙里斯本参加第28届国际园艺学大会并受邀报告,2010年10月参加国际菊花学术研讨会并受邀报告,2011年7月参加第二届植物此生代谢物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9月参与国际菊花学术研讨会并特邀报告,2013年7月参加国际栽培植物品种分类会议并特邀报告,2014年8月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参加国际园艺学大会并分会场报告,2016年7月参加2016国际球宿根花卉学术交流会并特邀报告,2016年8月赴美国亚特兰大参加国际园艺学会第二届种质资源学术会议并特邀报告,2012年12月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生命科学与农业学院进行学术访问,2015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进行菊花育种优异种质资源引进项目学术访问任务,2016年10月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NeilOvenAnderson教授,CooperativeBreedingEnhancesChrysanthemumImprovement,2016年12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进行“类胡萝卜素代谢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出版专著教材《中国菊花全书》、《百菊图话》、《园林植物遗传学(第一版)》、《园林植物育种学(第一版)》、《园林植物遗传学(第二版)》。

     

    研究方向:

    花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中国传统大菊品种数量性状变异及其概率分级》;《基于花青素苷台合成和呈色机理的观赏植物花色改良分子育种》;《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菊花花色表型和色素成分分析》;《毛化菊形态性状变异的数学分析》;《基于AHP法的大菊杂种F1代新品种筛选》等;作为主持人员获得“东篱娇粉”授权的发明专利和新品种。

    董丽

    (2019年)

    董丽

    职称

    教授

    邮箱

    dongli@bjfu.edu.cn

    教育经历

    1987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本科毕业

     

    职业经历

    1992年7月开始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任教至今,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景观与园林生态;承担课程包括园林植物景观规划(本科生)、园林植物应用设计(本科生)、景观生态规划与修复技术(本科生)、园林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生),园林植物应用技术(研究生);现任园林学院植物景观规划教研室主任,园林学院副院长,分管国际交流、研究生级实验平台;担任《中国园林》、《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等期刊编委,担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植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风景园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2013年曾赴美国佐治亚大学环境与设计学院作专场报告“植物设计在中国景观设计中的角色转换”;2014年赴澳大利亚参加第29届国际园艺大会并汇报“北京地区景天资源及其应用”,2016年参加国际园林和城市园艺大会并汇报“城市公园自发性草本植物分布的时空特征——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出版专著或教材有《中国常见花卉图鉴》(合编)、《城镇绿化规划设计》(主编)、《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副主编)、《园林花卉应用设计(第一版)》(主编)、《植物景观色彩设计》(主译)、《新优宿根花卉》、《园林花卉应用设计(第二版)》(主编)、《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副主编)、《园林花卉识别与实习教程(北方地区)》(主编)、《园林植物学》(主编)、《园林花卉应用设计(第三版)》(主编)、植-景(主编)、《社区绿化的生态效益及其评价》(主编)、《社区绿化的数量化管理》(主编)。

     

    研究方向

    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花卉种植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园林植物/风景园林

     

    科研成果:

    发表《景天属植物研究综述》、《北京植物物候的季节动态特征——以北京植物园为例》、《北京市近郊区郊野公园外来植物特征》、《天津滨海新区湿地耐盐植物分布与土壤化学因子的相关关系》、《山东滨海盐渍区植物群落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北京城市生态廊道草本植物组成及分布格局》等核心文章。

  • 宝钢教育基金特等教师

    张启翔

    张启翔

    职称

    教授

    邮箱

    13901153775@163.com

    教育经历:

    风景园林学(农)学术型硕士

     

    研究方向:

    花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论文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flor altraits in the woody plant Prunus mume”; 

    “Flavonolsand Carotenoidsin Yellow Petals of Rose Cultivar(Rosa Sun City)  A Possible Rich Source of Bioactive Compounds”;

    “SEP-class genesin Prunusmume and their likely rolein floral organ development”等;  

    成果:

    作为主创人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云南紫薇的组培快繁方法;

    作为主创人员发明新品种“菊属伏看薄雾”,“菊属卧听漱玉”等。

    刘燕

    刘燕

    职称

    教授

    邮箱

    chblyan@163.com

    教育经历:

    198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84-至今年  北京林业大学,教师 1997--199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花卉种植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我国传统花卉芍药的产业化生产研发: 选育出产业化生产适用品种37个;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 项;制定行业标准3 项,企业标准3 项。集成创新芍药盆花、切花、容器苗不同产品产业标准化化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应用。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 建立了我国70多种栽培和野生园林花卉超低温保存技术程序;建立了中国传统名花及一些重要园林植物超低温花粉库,在国际园艺作物超低温保存领域有一定影响。填补了我国园林植物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 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

    张启翔

    张启翔

    职称

    教授

    邮箱

    13901153775@163.com

    教育经历:

    风景园林学(农)学术型硕士

     

    研究方向:

    花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论文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flor altraits in the woody plant Prunus mume”; 

    “Flavonolsand Carotenoidsin Yellow Petals of Rose Cultivar(Rosa Sun City)  A Possible Rich Source of Bioactive Compounds”;

    “SEP-class genesin Prunusmume and their likely rolein floral organ development”等;  

    成果

    作为主创人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云南紫薇的组培快繁方法;

    作为主创人员发明新品种“菊属伏看薄雾”,“菊属卧听漱玉”等。

    李雄

    李雄

    职称

    教授

    邮箱

    bearlixiong@sina.com

    职业经历:

    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校副校长、兼任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住建部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曾指导学生获得国际和国家级设计竞赛奖项27项,包括国际风景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一等奖四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奖一项、IFLA亚太区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奖、日本造园学会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曾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金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规划设计奖二等奖、北京市园林绿化优秀设计一等奖;制定行业标准3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参与项目包括,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获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园林专业建设,“十二五”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二五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作为北京通州新区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主持首都副中心绿地建设课题,作为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持课题一项,主持中南海、国务院环境绿化国家重点工程、中华世纪坛环境设计、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规划申报方案(石家庄、郑州、长沙)、河北省第三届园林博览会设计方案等160余项园林项目。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ResearchPatternsoftheUseofUrbanGreenSpacesandExternalFactorsContributingtotheirUseinCentralBeijing”;《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探索》;《“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市栖息生境型城市森林硬件策略研究》;《多尺度绿道网络布局特征及选线量化体系构建》;《基于PLSR模型的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演变驱动机制研究》等

    王向荣

    王向荣

    职称

    教授

    邮箱

    wxr@dyla.cn

    教育经历:

    1983年7月同济大学建筑本科毕业,教授;

     

    职业经历:

    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指导委员会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风景园林》主编、《中国园林》副主编;曾获大奖18次,其中包括,2次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次获得二等奖,2次获得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规划类荣誉奖,5次获得英国国家景观奖(BALI),6次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IFLAAPR)规划设计优秀奖。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2018英国景观行业协会国家景观奖,重庆市云阳沙滩及水上公园;北京三山五园地区绿道规划与设计研究;2019英国景观行业协会国家景观奖,郑州园博会珠海园等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建筑与山水之间—2018南宁园博会采石场花园中的景观建筑》;《从断崖残石到山水画卷—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城水互动: 唐宋成都城市水系与自然系统嬗变》;《区域水系影响下的宁波州城空间特征研究》;《风景园林视野下的城市中的荒野》;《都江堰城市景观体系的历史演变及成因研究》;《西方传统军事防御环境的转型与启示》等。

     

    刘燕

    刘燕

    职称

    教授

    邮箱

    chblyan@163.com

    教育经历:

    198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84-至今年  北京林业大学,教师 1997--199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花卉种植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我国传统花卉芍药的产业化生产研发: 选育出产业化生产适用品种37个;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 项;制定行业标准3 项,企业标准3 项。集成创新芍药盆花、切花、容器苗不同产品产业标准化化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应用。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 建立了我国70多种栽培和野生园林花卉超低温保存技术程序;建立了中国传统名花及一些重要园林植物超低温花粉库,在国际园艺作物超低温保存领域有一定影响。填补了我国园林植物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戴思兰

    戴思兰

    职称

    教授

    邮箱

    silandai@sina.com

    教育经历:

    1984年6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本科毕业

     

    职业经历:

    1984年7月开始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任教至今,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花卉分子生物学研究;承担课程包括园林植物遗传学、园林植物育种学、观赏植物遗传学、观赏植物育种学等;现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菊花分会副理事长,植物学报责任编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植物科学学报、生命世界编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0年8月赴葡萄牙里斯本参加第28届国际园艺学大会并受邀报告,2010年10月参加国际菊花学术研讨会并受邀报告,2011年7月参加第二届植物此生代谢物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9月参与国际菊花学术研讨会并特邀报告,2013年7月参加国际栽培植物品种分类会议并特邀报告,2014年8月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参加国际园艺学大会并分会场报告,2016年7月参加2016国际球宿根花卉学术交流会并特邀报告,2016年8月赴美国亚特兰大参加国际园艺学会第二届种质资源学术会议并特邀报告,2012年12月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生命科学与农业学院进行学术访问,2015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进行菊花育种优异种质资源引进项目学术访问任务,2016年10月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Neil Oven Anderson教授,Cooperative Breeding Enhances Chrysanthemum Improvement,2016年12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进行“类胡萝卜素代谢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出版专著教材《中国菊花全书》、《百菊图话》、《园林植物遗传学(第一版)》、《园林植物育种学(第一版)》、《园林植物遗传学(第二版)》。

     

    研究方向:

    花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花卉繁殖与栽培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中国传统大菊品种数量性状变异及其概率分级》;《基于花青素苷台合成和呈色机理的观赏植物花色改良分子育种》;《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菊花花色表型和色素成分分析》;《毛化菊形态性状变异的数学分析》;《基于AHP法的大菊杂种F1代新品种筛选》等;作为主持人员获得“东篱娇粉”授权的发明专利和新品种

    成仿云

    成仿云

    职称

    教授

    邮箱

    chengfy8@263.net

     

    1984年西北师范大学生物教育本科毕业,缺任职时间,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资源、育种与栽培;承担课程包括园林植物苗圃学, 园林植物基础;现任国际园艺学会芍药属品种国际登录亚洲权威;2014年曾参加加拿大牡丹芍药协会年会( Winnipeg national park),赴澳大利亚参加国际园艺学大会、赴韩国庆尚大学参加农业与动物科学国际会议,2015年4月在意大利参加第6届植物组培生产与微繁殖国际会议,2015年10月在北京参加生物环境工程国际会议亚太化学与生物环境工程学会,2015年11月在韩国庆尚大学参加首届农业与生命科学国际会议;曾出版专著教材有《园林苗木学》(主编)、《园林树木学》(主编)、《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合译)。

     

    科研成果:发表《Modelling environmentally suitable areas forr the potential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emerging oil corp Paeonia ostii in China》、《Duplication and Whorl-Specific-Down Regulation of the Obligate AP3-PI Heterodimer Genes Explain the Origin of Paeonia lactiflora Plants with Spontaneous Corolla Mutation》、《Genetic analyses reveal independent domestication origins of the emerging oil crop Paeonia ostii,a tree peony with a long-term cultivation history》等核心文章,获得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牡丹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应用”与“牡丹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刘志成

    刘志成

    职称

    教授

    邮箱

    780256337@qq.com

    教育经历:

    1987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本科毕业。

     

    职业经历:

    1987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本科毕业,同月开始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任教至今,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承担课程包括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园林设计STUDIO;现任园林学院园林设计教研室主任、园林学院工会主席、园林学院科研副院长;曾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做访问学者;曾参与组织与策划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外设计师展园设计师遴选、邀请与设计方案征集;出版教材《风景园林快速设计与表现》。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北京市海淀区绿地结构功能性连接分析与建构策略研究》;《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城市雨水公园自然蓄集系统及其科普功能规划设计——以北京小月河雨水公园规划设计为例》;《雨洪管理视角下的浅山区冲沟公共绿地设计策略研究》;《基于植草沟设施构建的水陆两栖型花境的研究》等。

园林学院公众号

电话:010-62338304

邮箱:blyl@bjfu.edu.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 2021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